如果有個按鈕能讓房價暴跌30%,你按不按?3種劇本的殘酷真相
更新日期:2025 年 10 月 17 日
現在你的面前有一個按鈕,按下去台灣的房價會立刻暴跌30%,所有年輕人也都買得起房,你按不按?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你必須知道一個前提:這個按鈕都連著三種劇本,你按了其中一種劇本就會上演。
第一種:犧牲環境
為了蓋出數量足夠又便宜能負擔的房子,必須要剷平農地、砍光森林,讓都市繼續向外擴張。
第二種:犧牲市區裡的最後溫柔
你輕輕一按會直接剷平所有市區的老社區,蓋起一棟棟新的大樓。那裡可能是你剛出社會的第一個落腳處,也是很多弱勢家庭、獨居長輩在市區唯一可以負擔的避風港。
第三種:犧牲我們父母的未來
房價暴跌等於是你父母一輩子的心血瞬間歸零。更重要的是,這也會引發一場嚴重的經濟海嘯,數百萬的家庭退休計畫被摧毀,整個社會的消費能力也跟著急凍。接著就是大規模的失業潮和惡性通縮,將會反過來一口吞噬掉年輕人那看似美好的未來。
這三種劇本都不是危言聳聽,它就是那些追求打趴房價的猛藥,沒有人敢告訴你的真實代價。
今天我們只問一個更殘酷的問題:為了這一代年輕人買得起房,我們到底該犧牲哪個世代的未來?
【劇本一:犧牲環境】
這句話聽起來有點抽象,但是翻譯成白話文,就是用我們所有人的未來來換取一部分的人現在的居住空間。
要蓋出大量又便宜的房子,最快的方法就是城市往外擴張,而第一個吞噬的就會是我們的農地。那你可能會覺得沒什麼、又不關我的事,但是真的不關你的事嗎?
2023年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只剩下30.3%。我們每犧牲掉一塊農地,就等於是親手掐住我們未來的喉嚨,把糧食的定價權雙手奉上給了國際市場和那個整天想要包圍台灣的對岸。
這也代表未來任何一場國外的天災、任何一場遠方的戰爭,都將直接決定你家巷口的牛肉麵和便當店明天要漲多少錢。
都市無限擴張也等於是把一般人丟到更遠的地方。我們換到了相對便宜的房價,卻賠上了永遠無法贖回的時間。一個平均每天通勤兩小時的上班族,30年下來你知道他會花多少生命在路上嗎?答案是將近2年。
這兩年足夠讓一個新手爸爸陪伴小孩度過最重要的童年,也足夠讓一個有上進心的年輕人學會一項可以讓她薪水翻倍的技能。但是現在這一切的可能性全部都被鎖死在方向盤和車廂裡面。
於是我們看到了一個極度諷刺的畫面:在一個生育率全球墊底、人口負成長的島嶼上,我們卻正在燃燒這一代人的生命、透支下一代人的環境,去蓋那些註定在未來會變成空屋的睡覺盒子。
從上帝視角來看,這根本不是一場交易,而是一場集體無法回頭的瘋狂賭注。
【劇本二:犧牲舊社區】
如果說第一個按鈕是用未來換現在的空間,那第二個按鈕就是用弱者的終點去換強者的起跑點。
這個按鈕的邏輯既簡單又暴力:市中心有大量的老舊社區,只要全部剷平、蓋起無數棟新的大樓,不就可以在最精華的地段創造出大量的供給嗎?
這個計畫聽起來很完美,但是刻意忽略了一個最重要的問題:那些沒有買房的租客能搬到哪邊?
這些人就是我們開頭提到「市區裡的最後溫柔」——他們是剛出社會只能夠負擔這裡便宜房租的年輕人,也可能是在地經營30年的雜貨店小生意人,更可能是把這裡當做唯一歸屬、住了50年的獨居長輩。
如果我們把故事具象化,就是巷口那位75歲的陳奶奶。先生過世之後,她只能靠微薄的補助和幫人修改衣服,住在這裡一個月6000塊的舊公寓,一住就是五十年。她的全世界其實很小——走路5分鐘就能到傳統市場、家庭診所,和那些幾十年交情可以隨時串門子的老鄰居。
現在都市更新的計畫來了,大部分的人也都同意了。舊公寓被拆除之後,原地會蓋出好幾棟新大樓。但是完工之後,最便宜的房子一個月的租金至少要三萬起跳,陳奶奶完全負擔不起,她的所有鄰居也都負擔不了。
在台灣這種惡劣的租屋環境下,陳奶奶就被迫搬到車程一個半小時外的郊區。她失去了所有朋友、熟悉的醫生,和那充滿人情味的菜市場。對於整個社會來說,陳奶奶可能只是一塊碎片,但是對她來說,就是從這個世界連根拔起,然後被丟棄在一個社會遺忘的角落。
像陳奶奶這樣的故事,在學術上有個冰冷的詞叫做「紳士化(Gentrification)」。它的本質就是一場經濟上的驅逐——用高房價和高租金把一個地區的舊社區清洗一遍,換上一批更有錢的人。
所以這就是第二個按鈕的真實劇本。我們得到了市中心的新大樓、更舒適的居住空間、更時尚的街景,而我們付出的代價是什麼?是幾萬個陳奶奶的人生。在這個完美的都市計畫裡面,她的全世界就只是我們計畫中那個「可以被接受的犧牲」罷了。
【劇本三:犧牲經濟】
走到這裡,你會覺得犧牲環境太蠢、犧牲舊社區太殘酷,所以一個最大膽也最憤怒的想法一定會浮現在很多人的腦袋裡面:憑什麼我們要犧牲?房價那麼高,還不是你們這些早進場的人一步一步炒高的!
所以我們來到了第三個劇本:直接戳破泡沫,讓市場硬著陸,讓房價暴跌30%甚至腰斬,回到一個合理的水準。這聽起來是釜底抽薪、最終極、最徹底的居住正義,對吧?
但你以為這場暴跌盛宴,年輕人真的吃得到嗎?
當我們按下這顆核按鈕,引爆的是一場無人能倖存的連鎖反應。全台灣有超過八成的家庭都擁有自有住宅,房價暴跌代表全台灣八成家庭的資產在一夜之間會大幅度縮水。
首當其衝的就是我們父母的那一代。他們會立刻感覺到自己變窮了,他們會立刻停止一切非必要的消費——餐廳不去了、新車不買了、旅遊也取消了。整個社會的消費引擎瞬間熄火,這在經濟學被稱為「負財富效應」。
接下來衝擊的是誰?是成千上萬的店家——餐飲、旅遊、裝潢業,是所有依賴內需市場的中小企業。他們會開始虧損、倒閉,最後引發大規模的裁員潮。
但是這還不是最慘的。最致命的一擊是對整個金融體系的摧毀。因為台灣的住宅貸款餘額佔GDP超過一半以上,一旦抵押品的價值暴跌,銀行手上就會出現天文數字的呆帳。
過去那個「大到不能倒」的炒房遊戲,就會變成一場誰也無法收拾、系統性的金融大逃殺。銀行為了自保會瘋狂抽銀根,讓更多企業倒閉,然後也會停止放款,任何人都借不到錢。
所以我們就會迎來這個故事最諷刺的結局:
房價確實暴跌了,但你失業了。
房價確實變便宜了,但銀行不願意貸款給你了。
你終於等到房價暴跌的那一天,卻也永遠失去了買得起房子的能力。
這就像是我們燒掉整座森林,只為了撿一顆看起來甜美的果實,結果卻發現這個果實早就被大火烤到焦黑,而且劇毒無比。一個讓所有人(包含最初的受益者)都陷入更大困境的解方,你覺得還可以叫解方嗎?
【第四條路:真正的解方】
所以犧牲環境是荒謬、犧牲舊社區是殘酷、犧牲經濟是自殺。如果這三條路都是死路,是不是就代表我們真的都沒救了?
當然不是。但前提是我們必須承認:我們從一開始就走進了一個沒有出口的迷宮,卻還一直問到底怎樣才可以出去。
過去20年,整個社會從媒體到政府、從專家到我們每一個人,都卡死在一個問題上:到底該怎麼做才可以讓房價下跌、讓大家都買得起?但是這從頭到尾就是一個陷阱題。
真正的問題從來不是房價有多高,而是居住安不安全。高房價只是一個資產的價格問題,但居住安不安全才是關係到每一個人能不能在這個社會安身立命的基本人權問題。
只要我們只盯著價格,就會陷入零和遊戲——不是你輸就是我亡,也都會爭個魚死網破。
所以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從來沒有認真走過的第四條路——一場徹底的居住改革。
這場改革的核心不是打房,而是把住宅從一個純粹用來炒作的金融商品,拉回到一個它原本該有的位置——就像是水、電、網路一樣的公共事業。
這代表什麼?代表我們的目標從那個幾乎不可能實現的「人人都買得起房」,變成更務實也最根本的:至少讓每一個認真生活的人,都可以擁有一間穩定、有尊嚴、可負擔的長期住處。
那要達到這個目標的關鍵,根本不在買賣市場。房價要炒到多高都不關我們的事,只要有辦法建立一個強大、值得信任、有國家絕對保障的租賃系統,就像德國一樣——租房不再是買房的過渡,而是一個同樣有尊嚴、有保障的長期生活方式。
這場改革聽起來好像很遙遠,但真正的起跑線不在政府、也不在建商,而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掙脫「有土斯有財」這個長達百年的文化枷鎖。
下一次我們和朋友、家人聊到房子的時候,我們討論的不再是「欸!你覺得房價什麼時候會跌」,而是「欸!你覺得怎樣才可以讓台灣的租房市場更健康」。
當我們每一個人開始要求的不再是短期的打房口號,而是具體長期的住房改革,那顆紅色的按鈕和它背後的三個劇本就會變得非常可笑。因為它從來就不存在,這只是一個巨大的謊言,一直誘導我們往「買房才能夠解決問題」的方向去思考,讓社會變成互相廝殺、持續分裂。
真正的選擇權在我們每個人手上。它不是用來摧毀,而是用來建造——建造一個讓所有世代都可以安居樂業的未來。
想知道更多關於房地產和居住正義的深度分析?記得訂閱我的頻道,或者追蹤我的IG!
我們下一篇文章見!掰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