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購房信心懸崩:探討過去四波房價暴漲動能,未來恐難複製?

更新日期:2025 年 10 月 27 日

發燒阿翔-房價未來

哈囉大家好!我是發燒阿翔!今天我們來聊聊一個很重要的議題:**房市的信心問題**。

根據國泰金最新的調查,現在民眾對於「要買房」還是「要賣房」的意願都處於走低狀態。整個市場瀰漫著一種**觀望、猶豫,甚至可以說是信心懸崩的氣氛**。很多人會覺得,現在房市低迷只是因為央行的第七波信用管制,只要撐過去,房價遲早會漲回來,畢竟過去25年,台灣房價幾乎是「穩賺不賠」。

但阿翔要提醒大家,把過去的成功經驗視為「鐵律」,是很危險的!很多時候,那些暴漲都是因為一些**「僥倖的外部條件」**。我們必須回頭看看,過去那些讓房價暴衝的原因,在未來是否還能再次發生?

過去房價暴漲的四大關鍵動能,未來恐難複製

從2000年以來,房價經歷了幾次顯著的上漲波段,背後都有強大的動力推動。但這些動力,現在幾乎都已經失靈了:

1. 超大幅度的降息空間: 像是在網路泡沫、SARS期間,央行為了救經濟和房市,曾將房貸利率從7.3%一路下調至2.7%,**降幅高達5%**。這樣的資金成本甜頭,直接刺激了買氣。**然而現在,** 我們的利率已處於歷史低點,且全球仍在與通膨對抗,央行幾乎沒有這麼大幅度降息的空間,利率反而還在相對高位。

2. 美國QE釋放的全球熱錢: 2008年金融海嘯後,美國啟動量化寬鬆(QE),釋放了大量的資金到全球市場,台灣房市也因此被帶動。這是全球金融危機下,不得不採取的極端手段。**然而現在,** 上一次QE帶來的通膨代價巨大,各國對大規模放水都持謹慎態度,未來要期待黑天鵝事件再次引發同等規模的資金潮,機率是非常低的。

3. 政府主動的刺激房市政策: 過去在房市極度低迷時,政府會推出政策來刺激買氣。**然而現在,** 情況已經完全不同。央行總裁楊金龍去年已多次公開示警,要求銀行審慎放貸,並以中、美、日房市為借鏡,暗示台灣房價存在泡沫化風險。政府當前的基調是**「擠出泡沫、穩定房市」**,而非主動刺激房價上漲。

4. 選舉期間的利多衝刺: 雖然新青安等政策確實推動了買氣,但我們必須客觀看待,並非每次選舉前都會有重大的房市利多釋出,例如2016年和2020年的大選就沒有。將選舉視為房價上漲的必然因素,可能是一種**錯誤的樂觀預期**。

台灣房市的現狀:供給過剩與空屋囤積的結構性問題

除了外部動能消失,台灣房市的內部結構也面臨嚴峻的考驗:

■ 住宅供過於求: 過去五年,建商每年新建房屋都達到十幾萬戶的高峰。但我們的**人口年增數僅約13萬人**且持續減少,加上家戶數的增長也在放緩。用每年十幾萬戶的新增供給量,去對比有限的需求增量,長遠來看,**供給過剩**是一個無法迴避的結構性問題。

■ 空屋率高且集中蛋黃區: 台灣的空屋率相當高,平均每十間房屋就有一間是空屋。更令人憂心的是,根據專業組織的分析,這些空屋的數量並非只集中在偏鄉,而是大量囤積在**六都的蛋黃區**。由於囤房稅和持有稅偏低,許多屋主寧願空置等待房價上漲,也不願出租(因為租金投報率低)。這種現象導致市場上的可供應量被鎖住,同時也造成資源浪費。

■ 人口結構老化帶來的衝擊: 根據國發會的統計,預計到2050年,台灣將有約三分之一的人口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在未來,台灣房市將面臨**「房子多,但潛在購屋年輕人口少」**的長期趨勢,這將對房價帶來持續的向下壓力。

新青安「寬限期」到期:2027年的潛在拋售壓力

新青安貸款的推出,確實鼓勵了不少年輕人以**「租不如買」**的心態進場。因為在寬限期內(最長五年),每月只需繳納利息,費用可能比租金還低。這些人打的算盤是,寬限期結束後若房價上漲,就賣出獲利。

但如果房市持續低迷或下跌,當寬限期一過,這些購屋族將面臨**本金和利息同步償還**的沉重壓力。以目前主流的貸款期程來看,這波壓力的高峰預計將落在**2027年之後**。如果大量還不起本金的屋主選擇拋售,將對市場造成一波不小的賣壓。

針對「新青安炸彈不會發生」的樂觀說法,我們必須看到背後的風險:

1. 銀行高標準審核: 雖然銀行會審核還款能力,但其標準通常以月收入的**六成**作為房貸負擔上限。相比國際建議的1/3健康標準,台灣的標準相對寬鬆,這讓許多財務狀況邊緣的人也能獲得貸款。

2. 父母支援的極限: 許多人依靠父母支付頭期款,但房貸是長達30年的負擔。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和高通膨的背景下,期待父母能夠長期支援,並不現實。

3. 政府護盤的意願: 期待政府會為護盤房價而鬆綁限貸令,這個可能性也很低。在央行定調房價有泡沫風險,並要求銀行謹慎放貸的當下,政府的政策方向將是以金融穩定為首要目標,而非再次點燃房市火苗。

總結來說,過去四次房價暴漲的經驗,在當前的金融和政策環境下,**已經很難被複製**。加上台灣房市內部的供需失衡和潛在的償債壓力,民眾在規劃購屋時,應該拋棄「房價只會漲」的舊思維,更謹慎地評估自身的財務負擔能力。

想知道更多房市最新動態和分析?記得訂閱我的頻道,或者追蹤我的IG!

我們下一篇文章見!掰掰!